直腸炎 K62.815
直腸炎 K62.815 百科
廣義而言,發生在直腸的炎癥均可稱為直腸炎.常見的直腸炎主要表現為肛門下墜感、腹瀉、裡急後重;血便、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直腸炎輕者僅黏膜發炎,重者炎癥累及黏膜下層、肌層,甚至直腸周圍組織;有時隻是部分直腸受累,有時直腸全部甚或累及肛門.急性直腸炎長期不愈,則變為慢性直腸炎.
直腸炎 K62.815
直腸炎 K62.815 病因
異物損傷(15%):
最為常見的病因是直腸內異物損傷.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它帶有銳利角的各種異物可直接損傷直腸粘膜而發生直腸炎.此外,發生嚴重便秘時的堅硬糞便塊,可引起直腸炎.
中毒和感染癥(10%):
發生滅鼠藥或重金屬(汞、砷等)中毒或者發生以胃腸炎為主要特征的傳染病時,常常繼發直腸炎.不過此時,與直腸相比,其它胃腸管的病理變化更加嚴重,而且,大多數病例由此病因而表現臨床癥狀.
良性腫瘤惡變(8%):
這種疾病也是直腸炎發病原因之一,一般直腸傢族性息肉病、直腸腺瘤、乳頭狀瘤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導致惡性病變.
飲食因素(10%):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與直腸炎發病有關.這是因為高脂肪食物可使膽汁分泌增多,促進腸道細菌生長,而膽醇、膽鹽在厭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飽和膽固醇,如脫氧膽酸和石膽酸增加,這二種致炎物數量增加,促進直腸炎發病.
慢性炎癥刺激(12%):
長期的慢性炎癥可能是引起肛門直腸炎的要素.如慢性細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憩室炎等,使得粘膜發生肉芽腫、炎性變和假息肉階段而發生炎變.
良性腫瘤惡變(3%):
直腸傢族性息肉病、直腸腺瘤、乳頭狀瘤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導致惡性病變.
性病所致(8%):
不潔性交,使肛門部患瞭尖銳濕疣或乳頭狀纖維瘤,長期摩擦刺激,可引起炎變.
傢族遺傳因素(4%):
基因改變的傳遞可表現於傢族性.
免疫功能異常(12%):
人體免疫功能異常,如細胞免疫機能抑制在患者中普遍存在,隨著細胞免疫反應性的降低,炎的發生率就增高,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是炎發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痔瘡、肛瘺、肛裂、化膿性汗腺炎、毛囊炎等長期刺激肛門皮膚,也可引起炎變.
血吸蟲患者的大腸粘膜長期受沉積蟲卵刺激,產生壞死、脫落,甚至形成潰瘍,然後在上皮再生和增生的基礎上發生息肉,從而導致炎變.
直腸炎 K62.815
直腸炎 K62.815 症状
直腸炎的癥狀有腹瀉、腹痛、腹脹等,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絲.直腸炎也可引起強烈的肛門疼痛,因此當出現肛門疼痛時,應認真診斷,通過電子肛腸鏡找出病因,對癥治療.
1.急性直腸炎:急性直腸炎的全身癥狀有發熱、食欲不振.局部癥狀主要表現為肛門內脹熱灼痛、便意頻繁、糞便混有粘液及血絲、裡急後重、排尿不暢、尿頻.
2.慢性直腸炎: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絲,大便時肛門口灼痛.因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表皮脫落,有時成裂口發癢,下腹部脹滿不適,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全身不適.
3.放射性直腸炎:直腸流血,為鮮紅或暗紅色,多在排便時流出,一般是少量出血,偶爾大量出血.破潰後有壞死組織脫落排出,有臭味,肛門直腸部酸痛或灼痛,以後因括約肌受刺激而出現裡急後重.
4.結核性直腸炎:患者感覺直腸部不適,有時便秘、腹瀉交替,隨病情進展癥狀多以腹瀉為主,糞便呈稀水樣,混有膿血、味臭、裡急後重、下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消瘦.
直腸炎 K62.815
直腸炎 K62.815 检查
(一)指診:可觸到直腸粘膜彈性減弱,粗糙呈顆粒狀突起或有疤痕.直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肥厚,色黃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見粘膜表面不光滑,個別部位有糜爛.細菌培養和活體組織檢查,可確定病因診斷.
(二)電子肛腸鏡檢查:電子肛腸鏡采用醫用視頻及攝像技術,醫患雙方在檢查過程中可同時清晰的觀察到放大數十倍的病灶部位.幫助患者瞭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案,避免因傳統人為檢查帶來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誤.同時可將病灶鎖定後打印成像,為治療前後進行比較提供可靠依據.粘膜腫脹、肥厚,表面呈粗糙顆粒,有少量粘液,萎縮性直腸炎鏡下可見:粘膜幹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見血管網.
直腸炎 K62.815 预防
1、防止措施:避免肛交可以防止直腸炎通過性交來傳播;減少攝入咖啡因、奶類食品和高脂食品.人造甜味佐料可以降低直腸炎的發病幾率.有研究證明大腸潰瘍與經常食用以上食物存在著聯系;各種減壓的方法,例如瑜珈、太極和深層放松同樣能減低患直腸炎的幾率.研究證實在重壓的情況下會引起腸內壁的發炎,可能會引起發炎性腸道疾病.
2、預防並發癥:直腸炎的並發癥可以由潰瘍的形成引起並造成嚴重的出血.由大腸潰瘍引起的直腸炎有可能發展成更廣范圍的結腸和胃腸其他部分的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