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疾病库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百科

下腰椎不穩所致的腰痛是影響人類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觀察表明:至少30%的腰痛患者的癥狀與腰椎不穩有直接關系,其病因大多為退變所致.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大多為退變所致.

二、發病機制

1.概述由於髓核內含水率高達90%,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椎間盤具有良好的彈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含水率逐年降低,並隨著含水量減少而使椎間高度下降,以致由於此種回退而引起腰椎不穩.一般認為,腰椎不穩是腰椎退行性改變的早期表現之一,而外傷與勞損等與退變又具有密切關系.與此同時,小關節面、關節囊以及椎間盤的軟骨盤最容易受到損傷,使軟骨纖維化、厚度減小和骨質致密化.損傷程度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顯微骨折(microfracture),且大多見於軟骨下方.與此同時,滑膜可出現急性炎性反應,有液體滲出,漸而滑膜增厚,並可導致關節周圍的纖維化.如損傷相對較輕,可通過組織修復而很快恢復.反復的損傷累積或較重的損傷可引起一系列變化:隨著椎間盤高度減小,小關節的重疊程度加大,同時,黃韌帶可增厚或松弛,以致椎管與神經根管變窄.反復損傷將使腰椎不穩的時間延長,不易恢復原有的穩定性.

2.分期除外傷性病例外,本病是一種逐漸發生、發展的慢性疾患.在一般情況下,將腰椎不穩癥分為以下3個階段:

(1)早期退變期:即本病的開始階段,以動力性不穩為主,故也叫功能障礙期.此時小關節囊稍許松弛,關節軟骨可呈現早期纖維化改變.此時,如施加外力,可使椎體出現移位;但此期一般臨床癥狀較輕,即使有急性癥狀發作也可很快恢復正常.

(2)不穩定期:隨著病變的加劇,促使小關節囊松弛度增加,關節軟骨及椎間盤退變明顯,並易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動力性攝片可見椎體異常移位.生物力學測試表明,在此階段,不穩定節段最容易出現椎間盤突出.

(3)畸形固定期:隨著病變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小關節及椎間盤周圍骨贅的形成而使脊柱運動節段重新獲得穩定,此時出現較為固定的畸形.病理檢查可見小關節軟骨退變已到晚期,纖維環與髓核中可有明顯破裂與死骨,邊緣可見骨刺.固定畸形及骨贅的過度增生常使椎管的口徑發生改變,此時由於椎節不再松動,因此“椎節不穩”這一診斷亦將被“椎管狹窄”所取代.

3.刺激與壓迫癥狀椎間盤退變及椎節松動均可通過直接壓迫馬尾神經或是刺激竇椎神經而引起癥狀.相關癥狀在早期表現為動力性特征,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病理改變的發展及各種附加因素的作用而日益加劇.但後期一旦轉為椎節增生性椎管狹窄,則原有的椎節不穩癥狀反而消逝,並逐漸被椎管狹窄癥狀所取代.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症状

一、癥狀

1、臨床癥狀輕者癥狀多不明顯,重者則呈現脊椎滑脫癥表現,但因其不伴椎弓峽部崩裂,故稱之為假性脊椎滑脫.其中,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是腰椎不穩的主要癥狀,其特點是:

(1)一般癥狀:

①腰部酸、脹及無力:除主訴下腰部酸、脹及無力外,患者感覺其腰部似折斷,尤以站立過久後更為明顯.

②懼站立,喜依托:由於腰椎椎節間的松弛,患者多不願長久站立,或是在站立時將身體依靠在現場可以借用依托之處,以減輕腰部的負荷.

③可有急性發作:患者原來可有慢性腰痛史,發作時常有明顯的外傷誘因.可有或無神經癥狀.

④拒負重:因腰椎不穩,且多伴有腰肌萎縮,因此患者不願攜帶重物以減輕腰部負荷.

(2)疼痛:

①一般性疼痛:輕重不一,持續時間短,經休息、制動及物理治療後可在4~5天內緩解,但容易復發.

②根性疼痛癥狀:如果椎節的松動程度較大,則易使脊神經根受牽拉而出現根性放射性疼痛癥狀,但平臥後癥狀立即消失或明顯減輕.

(3)雙側性:疼痛常為兩側性,但兩側疼痛的程度可以不同.疼痛由下腰部和臀部向腹股溝及腿部放射,但很少波及膝以下.咳嗽及打噴嚏使腹壓增高時不會使疼痛加劇,但有時因椎體間的異常活動而引起疼痛.

(4)交鎖現象:患者由於椎節松動及疼痛而不敢彎腰,且可在腰椎從前屈位轉為伸直位時出現類似半月板損傷時的交鎖征而將腰椎固定在某一角度,需稍許活動方可開鎖而恢復正常.

上述特點均較普遍存在於每例腰椎不穩患者身上.此外,對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如腰痛反復發作加重,並伴有嚴重的坐骨神經痛,提示同時存在腰椎不穩癥.

2、體格檢查體格檢查時要特別觀察下列現象:

(1)骶棘肌的外形:如果患者站立時,其骶棘肌緊張呈條索狀,但俯臥時其硬度明顯下降,說明退變節段不能正常負荷,隻有通過隨意肌的調節來支撐.患者取立位時骶棘肌緊張,而臥位時則顯松弛狀態,這一體征對診斷有重要價值.

(2)觀察腰部屈伸活動的整個過程:結合患者的年齡、職業等因素進行分析,若表現為髖前屈或突然出現髖抖動,或活動突然停止等,說明退變節段已變得十分軟弱,松弛的韌帶和後關節囊在腰部前屈活動中已不能起到正常的制約作用.

(3)其他:腰椎在不同體位的負荷是不等的,從坐、站立、行走到快步行走,腰椎負荷逐漸增大.一個硬度明顯下降的節段,顯然無法承受越來越大的負荷,臨床上可以見到,患者在體位改變時,幾乎都有疼痛感,且在短程奔跑後疼痛明顯加劇.

總之,一個正常椎節從開始退變至發展到不穩,在臨床檢查中會發現其所特有的某些征象.

腰椎的退變、代償及不穩的出現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當腰痛反復發作等逐漸加重時,實際上這已經是組織損害的一種信號.退變性腰椎不穩癥的患者幾乎都有一個相同的主訴,即腰痛伴有含糊不清的臀部及大腿部酸脹、乏力,且體位改變或勞累後加重,由此證明,退變節段已不能正常負重.

本病的診斷標準意見不一,作者認為以下幾點具有重要意義:

1、腰部交鎖征由於腰椎不穩癥常與其他腰椎疾病同時存在,因此,臨床癥狀比較復雜,且多無特異性,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腰痛較難區別,有時甚至毫無癥狀.當有反復急性發作且持續時間短暫的劇烈腰痛時,即應想到腰椎不穩的可能.腰部的不穩交鎖現象對於本病的診斷具有明顯的特異性,應重視.

2、平臥後癥狀消失若患者處於活動狀態時癥狀出現,檢查時亦可有陽性所見,但平臥稍許休息後,癥狀明顯減輕或完全消失,則此種動力性改變具有診斷意義.

3、動力性攝片陽性所見在動力性攝片的同時,測量椎體間的相對移位,不僅可對腰椎不穩作出明確的診斷,還可對腰椎不穩的程度從量上進行評價,亦是診斷腰椎不穩的主要手段和依據.作者認為,腰椎椎體間相對水平移位在屈伸側位片上大於3mm及在側彎正位片上移位大於2mm時,即應認為屬於不穩定的客觀表現.對腰骶關節的判定可增大1mm.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

下腰椎不穩癥检查

一、檢查

X線檢查對於腰椎不穩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尤以動力性攝片更具價值,可早於MRI檢查發現椎節不穩.常規攝片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常規腰椎X線平片

(1)一般所見:在腰椎椎節不穩情況下,其主要表現為:小關節、棘突的不對稱排列,小關節增生、肥大及半脫位等異常所見.

(2)牽引性骨刺(tractionspur):此種骨刺一般多位於椎體前方或側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間盤外緣約1mm.這是由於,腰椎不穩時相鄰椎體出現異常活動,使椎間盤纖維環的外層纖維受到牽張性勞損所致.其臨床意義也不同於常見的爪形骨刺.小的牽張性骨刺意味著有腰椎不穩存在,而大的牽張性骨刺僅提示該節段曾經有過不穩.當腰椎重新獲得穩定後,牽張性骨刺可逐漸消失.

(3)椎間隙狹窄:椎間隙狹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見的一種征象,是髓核脫位、移位及整個椎間盤退變的間接依據.小關節的改變常與椎間隙狹窄同時存在,因為椎間隙狹窄使小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容易受到損傷和產生疼痛.

2、動力性攝片

(1)概述:相鄰椎體間的相對移位異常增加,是腰椎不穩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腰椎不穩的實質所在.臨床上對於懷疑有腰椎不穩癥的患者,醫生總希望藉X線檢查來發現腰椎不穩的可靠證據.但一般腰椎X線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動時的直立位拍攝的.由於骶棘肌的緊張及運動節段的靜止,退變節段椎體間後緣相互位置的變化很難表現出來,此時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時的動力學觀察.動力性X線攝影及測量技術的不斷改進有助於腰椎不穩的診斷.

(2)攝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確認Luscka關節的遺跡.在正常運動節段上,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在活動時是保持不變的;而當運動節段不穩時,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改變.其次,需要有一個適當高度和長度的拱型架,患者俯臥或仰臥於其上面,病變間隙置於最高點,使腰肌在完全松弛的情況下能達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在拱型架上攝腰椎動力片時,由於髂骨與骶骨相重疊,故需控制好攝片條件.一般來說,球管中心作水平測向,對準拱形支架最高點射入暗匣中心,投照距離為100cm,曝光條件為95kV,200ms.

(3)移位值的測量和計算:在X線片上找出椎體間相互位置關系異常的節段,在下一椎體上,做後上緣和後下緣的連線A,再通過上一椎體的後上緣做A的平行線C.測量直線A、C之間的垂直距離,後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並測量上一椎體的矢狀徑W.移位值=RO(或AO)/W×100%,當仰臥位移位值9%,或俯臥位移位值6%時,可以輔助臨床診斷為退變性腰椎不穩癥.

當腰椎完全屈曲時,如果病變運動節段的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破裂,上一椎體向前滑移,一般說明椎間盤隻有輕度的退變;當腰椎完全伸展時,如果病變運動節段的Luscka關節遺跡的位置破裂,上一椎體向後滑移,一般說明椎間盤有中度或嚴重的退變.Adams等提出“優勢損傷”的概念.他們認為,腰椎完全屈曲時,棘間和棘上韌帶有最高的緊張度,而腰椎完全伸展時,前縱韌帶有最高的緊張度.因此,當椎間盤發生中度以上退變時,前制約因素--前縱韌帶松弛.如果此時使腰椎完全伸展,那麼已經松弛的前縱韌帶就無力限制運動節段的後移,也即前制約因素的優勢損傷.

3、CT和MRI檢查在診斷中的意義

(1)概述:椎體的不穩可導致小關節的過度運動,久之可產生小關節的磨損和反應性骨增生,最後發生骨性關節炎,既降低瞭制約椎體前屈的功能,又加重瞭椎體的不穩.X線平片能清楚地顯示不穩節段移位的程度,還可顯示大部分病例的小關節是否對稱,有無增生肥大,間隙是否狹窄,以及是否有骨刺或骨贅形成.但由於骨結構的重疊,其他病理征象在X線平片上常顯示不清,因此CT及MR檢查將發揮作用.

(2)CT檢查的診斷意義:X線平片隻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維結構,而CT檢查能更詳細地顯示X線平片所見到的退變征象外,還可清楚地顯示一些與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壓迫有關的改變,包括關節囊鈣化、黃韌帶肥厚、神經根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管變形或狹窄等,這些征象有助於解釋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X線征象不符的問題.在創傷性腰椎不穩的診斷方面,CT檢查能發揮更優越的作用.因為,CT檢查不但能顯示椎旁血腫,而且能顯示後部結構的損傷,還可以檢查出微小的骨結構排列紊亂和小關節交鎖.

(3)MRI檢查的作用:臨床觀察表明:MRI檢查在用於分析脊柱穩定性時既有X線平片與CT檢查的優越性,又能直觀地發現脊髓的改變.CT檢查對脊柱成角、椎體滑脫等直接征象的顯示較為困難,因此有時CT檢查在診斷腰椎不穩時也不可靠.MRI檢查多方位成像和直接顯示脊髓的優點,使它在評價脊柱不穩時有特殊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椎體滑脫的診斷和分度.

②瞭解椎管是否狹窄及其程度.

③瞭解腰椎是否有側凸、成角及其方向.

④顯示椎間盤、椎間關節退變的程度和范圍.

⑤顯示脊髓有無受損及其性質和范圍.

⑥可顯示影響脊柱穩定性的脊柱周圍軟組織,必要時可同時進行脊柱動力位成像.

MRI片上既可用X線平片的標準,也可用Denis標準進行脊柱不穩的分析.

下腰椎不穩癥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腰腿受涼,防止過度勞累.

2、站或坐姿勢要正確.脊柱不正,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勻,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隱伏根源.正確的姿勢應該“站如松,坐如鐘”,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勢不應保持太久,適當進行原地活動或腰背部活動,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勞.

3、鍛煉時壓腿彎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造成椎間盤突出.

4.、提重物時不要彎腰,應該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後慢慢起身,盡量做到不彎腰.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阅读全文
为你推荐

    急性膿胸 膿胸 急性化膿性胸膜炎 急性積膿

    急性膿胸 膿胸 急性化膿性胸膜炎 急性積膿

    急性化膿性胸膜炎簡稱膿胸,亦稱為急性膿胸,為胸膜腔受化膿性病原體感染,產生膿性滲出液積聚而成.根據胸膜腔受累的范圍可分為局限性(包囊性)膿胸和全膿... [详细]

    2021-12-25 11:38:00 admin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是指一種急性起病,以神經根、外周神經損害為主,伴有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為特征的綜合征.又稱多發性神經根炎.... [详细]

    2021-12-25 12:38:00 admin

    小兒腦血管畸形

    小兒腦血管畸形

    腦血管畸形(cerebrovascularmalformation)主要包括腦動靜脈畸形及囊性動脈瘤,在小兒時期,二者是導致小兒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详细]

    2021-12-25 02:30:00 admin

    膽脂瘤型中耳炎

    膽脂瘤型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分為三型,有單純型、骨瘍型、膽脂瘤型.膽脂瘤性中耳炎屬於第三型,也是這三種中耳炎中最為嚴重,且易造成並發癥的一型.所謂膽脂瘤,就是... [详细]

    2021-12-24 15:12:00 admin

    咽結合膜熱 小兒咽結合膜熱

    咽結合膜熱 小兒咽結合膜熱

    引起咽結合膜熱的病原是42型腺病毒中的兩種類型———3型和7型,病毒是從口進入小兒胃腸道的,遊泳池水污染有此型腺病毒時也可能導致咽結合膜熱.咽結合... [详细]

    2021-12-25 13:23:00 admin

    呼吸性酸中毒 E87.203

    呼吸性酸中毒 E87.203

    呼吸性酸中毒的特點是體內CO2蓄積及PH值下降.主要原因是肺的換氣功能降低;見於呼吸道梗阻,肺炎,肺不張,胸腹部手術,創傷等.治療的根本方法是解除呼吸道... [详细]

    2021-12-25 08:01:00 admin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somnipathy)系指睡眠-覺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功能障礙.睡眠質量下降是人們常見的主訴,成年人群中長期睡眠障礙者可多至15%.  廣義的睡眠... [详细]

    2021-12-25 14:52:00 admin

    胼胝 L84.X02 老繭 胼胝 膙 腳墊

    胼胝 L84.X02 老繭 胼胝 膙 腳墊

    胼胝(callus,callosity)又稱為老繭.是皮膚長期受壓迫和摩擦而引起的手足皮膚局部扁平角質增生,為機體的保護性反應,一般無明顯不適,通常對身體健康和工... [详细]

    2021-12-25 01:18:00 admin

    玫瑰糠疹 風熱瘡

    玫瑰糠疹 風熱瘡

    玫瑰糠疹(Pityriasisrosea)是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好發於軀幹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糖狀鱗屑,自覺瘙癢,有自限性,本病春秋季節... [详细]

    2021-12-25 01:08:00 admin

    食管乳頭狀瘤

    食管乳頭狀瘤

    食管乳頭狀瘤(esophagealpapilloma,EP)為良性鱗狀上皮的息肉樣腫瘤.過去一直認為EP很罕見,往往是因為其他上消化道癥狀作內鏡檢查時偶然發現.... [详细]

    2021-12-25 04:38:00 admin

    寒滯肝脈證 寒凝肝經證 肝寒證 肝經實寒證

    寒滯肝脈證 寒凝肝經證 肝寒證 肝經實寒證

    寒滯肝脈證是寒邪凝滯,肝經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病證.多由感受寒邪所致.又名寒凝肝經證、肝寒證、肝經實寒證.以少腹、前陰、巔頂等肝經經脈循行部... [详细]

    2021-12-25 14:20:00 admin

    結核性胸膜炎

    結核性胸膜炎

    結核性胸膜炎是結核菌由近胸膜的原發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經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滲出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伴病側胸痛、氣急等.常... [详细]

    2021-12-25 07:58:00 admin

    椎管狹窄 M48.091 椎管窄

    椎管狹窄 M48.091 椎管窄

    椎管狹窄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根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包括軟組織(如黃韌帶肥厚、後韌帶鈣化等)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由於椎管狹窄... [详细]

    2021-12-25 03:34:00 admin

    眼瞼炎 針眼 麥粒腫

    眼瞼炎 針眼 麥粒腫

    麥粒腫俗稱針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瞼板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癥.... [详细]

    2021-12-24 14:16:00 admin

    多發性硬化 G35.X01 多發性硬化癥 MS

    多發性硬化 G35.X01 多發性硬化癥 MS

    多發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以中樞神經系統(CNS)白質脫髓鞘病變為特點,遺傳易感個體與環境因素作用發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S是中樞神經系統脫... [详细]

    2021-12-25 12:15:00 admin

    巖藻糖苷貯積癥 墨角藻糖苷酶缺乏病 巖藻糖苷病

    巖藻糖苷貯積癥 墨角藻糖苷酶缺乏病 巖藻糖苷病

    巖藻糖苷貯積癥(fucosidosis)是一種因α巖藻糖苷酶缺陷而引起的類黏多糖貯積癥,臨床上以神經系統異常、反復呼吸道感染、智力低下及心臟病變為特征,無... [详细]

    2021-12-25 06:45:00 admin

    宮頸白斑 子宮頸白斑

    宮頸白斑 子宮頸白斑

    子宮頸白斑(Leucoplasiaofthecervix),系指在子宮頸陰道部出現的一種灰白色不透明的斑塊狀病變.多數學者認為,臨床肉眼所見白斑僅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上皮... [详细]

    2021-12-24 12:56:00 admin

    口咽良性腫瘤

    口咽良性腫瘤

    口咽良性腫瘤不多見.有時可在懸雍垂、軟腭、腭弓及扁桃體表面見到灰白色或淡紅色乳頭狀瘤.纖維瘤常發生於扁桃體、軟腭、咽後壁等處,呈圓形突起,表面光... [详细]

    2021-12-25 04:37:00 admin

    腦動靜脈畸形 Q28.251 腦血管瘤 腦動靜脈瘤 腦血管錯構瘤

    腦動靜脈畸形 Q28.251 腦血管瘤 腦動靜脈瘤 腦血管錯構瘤

    腦動靜脈畸形是腦血管畸形中最多見的一種,位於腦的淺表或深部.畸形血管是由動脈與靜脈構成,有的包含動脈瘤與靜脈瘤,腦動靜脈畸形有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 [详细]

    2021-12-25 10:33:00 admin

    紅斑肢痛癥 紅腳病 腳痛綜合癥 足灼熱綜

    紅斑肢痛癥 紅腳病 腳痛綜合癥 足灼熱綜

    紅斑性肢痛癥(Erythromelalgia)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末梢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特征為肢端皮膚紅、腫、痛、熱,多發生於雙足.1878年Mitchell首先報道... [详细]

    2021-12-25 12:33:00 admin
关于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