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百科
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全身各個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結核病為最多見.30年來由於推廣瞭卡介苗接種及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流行情況大為好轉,但由於目前人口眾多,結核病仍為目前我國常見病.目前,世界結核病流行的兩個問題是:(1)多種耐藥結核菌感染.(2)愛滋病與結核病在感染及發病上相互間的不良影響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病因
結核菌屬於分支桿菌屬,具抗酸性,為需氧菌,革蘭染色陽性,抗酸染色呈紅色.分裂繁殖緩慢,在固體培養基上需4~6周才出現菌落.然而用同位素標記的選擇性營養液體培養基(BACTEC)放射測量系統中生長1~3周即可鑒別.結核桿菌可分為4型: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對人類致病的主要為人型和牛型,其中人型是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體.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症状
早期癥狀較輕,無特異性,呼吸系統癥狀多不明顯.主要出現低熱和結核中毒癥狀,表現為發熱、盜汗、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消瘦等.而多痰、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難等,多出現在病情嚴重時.
發熱:患兒在發病初期會出現不規則高熱.1-2周後逐漸轉為低熱.多為午後低熱,體溫多在38度以下,每天有1度以上的體溫波動.
盜汗:多與發熱同時出現.表現為半夜或清晨醒來前出汗.多在胸部、頭部或腋下出汗.
患兒會出現倦怠,精神不振,愛哭鬧、性情反常,不明原因的食欲減退及消瘦等全身性癥狀.
患兒或會反復出現皰疹性結膜炎,在出現全身癥狀的同時,還會出現病變所在部位受損的癥狀,比如頭痛,咳嗽,腹痛,腹瀉等.
上述癥狀不是結核病特有,診斷是應註意.
如果出現以上癥狀,又找不出其他病因,而且有與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的情況,尤其是沒有接種過卡介苗的孩子,即應考慮是否得瞭結核病,必須進行相應的檢查.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
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检查
力求早期診斷.包括發現病灶,決定其性質、范圍和是否排菌,並確定其是否活動,以作為預防和治療的根據.
(一
)病史1.中毒癥狀 有無長期低熱、輕咳、盜汗、乏力、食欲減退、消瘦等.
2.結核病接觸史 應特別註意傢庭病史,肯定的開放性結核病接觸史對診斷有重要意義,年齡愈小,意義愈大.
3.接種史 接種卡介苗可能提高對結核病的抵抗力,應仔細檢查患兒
XIJz臂有無卡介苗接種後疤痕.4.有無急性傳染病史,特別是麻疹、百日咳等可使機體免疫功能暫時降低,致使體內隱伏的結核病灶活動、惡化,或成為感染結核病的誘因.
(二
)結核菌素試驗小兒受結核感染4
~8周後,作結核菌素試驗即呈陽性反應.其發生機制主要是由於致敏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積聚在真皮的血管周圍,分泌THl類細胞因子IFN-丁,誘發炎癥反應血管通透性增高,在註射局部形成硬結所致.結素反應屬於遲發型變態反應.1.試驗方法:常用的結核菌素皮內試驗為皮內註射
0.1ml含5個結核菌素單位的純蛋白衍化物(proteinpurifiedderivative,PPD).一般註入左前臂掌側面中下1/3交界處皮內,使之形成直徑為6~10mm的皮丘,48~72小時後觀測反應結果,測定局部硬結的直徑,取縱、橫兩者的平均直徑來判斷其反應強度.硬結平均直徑不足5mm為陰性,≥5mm為陽性(+);l0~19mm為中度陽性(++),≥20mm為強陽性(+++),局部除硬結外,還有水皰、破潰、淋巴管炎及雙圈反應等為極強陽性反應(++++).若患兒結核變態反應強烈如患皰疹性結膜炎,結節性紅斑或一過性多發性結核過敏性關節炎等,宜用1
個結核菌素單位的PPD試驗,以防局部的過度反應及可能的病灶反應.2.臨床意義 結核菌素皮試的結果應根據試驗的目的分析,硬結大小的陽性意義隨有關流行病學因素而異.
陽性反應見於:①接種卡介苗後;②年長兒無明顯臨床癥狀僅呈一般陽性反應,表示曾感染過結核桿菌;③嬰幼兒尤其是未接種卡介苗者,陽性反應多表示體內有新的結核病灶.年齡愈小,活動性結核可能性愈大;④強陽性反應者,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病;⑤由陰性反應轉為陽性反應,或反應強度由原來小於
10mm增至大於10mm,且增幅超過6mm時,示新近有感染.小兒結核病 兒童結核病预防
1.控制傳染源 結核菌塗片陽性病人是小兒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早期發現及合理治療結核菌塗片陽性病人,是預防小兒結核病的根本措施.
2.普及卡介菌接種 卡介苗接種是預防小兒結核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計劃免疫要求在全國城鄉普及新生兒卡介苗接種.
下列情況禁止接種卡介苗:①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癥或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患者;②急性傳染病恢復期;③註射局部有濕疹或患全身性皮膚病;④結核菌素試驗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