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疾病库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治疗

(一)治療

AML各亞型中,除APL之外,治療基本相同.

1.誘導緩解化療

AML的經典誘導化療是DA方案:柔紅黴素(DNR)45~60mg/(m2·d)

(第1~3天)+阿糖胞苷(Ara-C)100mg/(m2·d)(第1~5天或第1~7天),第一療程完全緩解率(CR)為40%~50%;第二療程達60%~75%.

其他誘導化療方案如下:

①AID方案:阿糖胞苷(Ara-C)+伊達比星(去甲氧柔紅黴素)或阿糖胞苷(Ara-C)+伊達比星(IDA)+依托泊苷(VP-16)(ICE);

②阿糖胞苷(Ara-C)+柔紅黴素(DNR)+硫鳥嘌呤(6-TG);

③米托蒽醌(NVT)+依托泊苷(VP-16)(ME)等.臨床研究表明,在DA方案基礎上加用依托泊苷(VP-16)並不進一步提高完全緩解率,但可以提高總生存率.而加用硫鳥嘌呤(6-TG)對完全緩解率和總生存率無顯著意義.伊達比星(IDA)在誘導化療中的作用逐漸得到認可,其優勢在於惡性腫瘤細胞毒性強,尤其對伴多藥耐藥表型白血病細胞作用強於柔紅黴素(DNR),心臟毒性低.單療程緩解率高,並且適用於老年患者.標準用法如下:12mg/m2,第1~3天.近來ACG組(AMLcollaborativeGroup)總結瞭5項大規模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共1052例AML.結果伊達比星(IDA)與柔紅黴素(DNR)組比較早期治療失敗/死亡率接近,而晚期治療失敗/死亡率則明顯減低(P<0.0001);總體緩解率伊達比星(IDA)組高於柔紅黴素(DNR)組(P=0.002).伊達比星(IDA)組無病生存(DFS)和總生存率均略高於柔紅黴素(DNR)組(P=0.07和P=0.03,表7).

因此,伊達比星(IDA)已經逐步成為臨床研究中標準的誘導化療方案之一.

阿糖胞苷(Ara-C)是誘導化療方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常規劑量為100mg/m2第l~7天,臨床研究表明,7天療程效果優於5天療程,而與10天療程相近;持續靜脈點滴優於單次、分次註射;200mg/m2並不提高療效.近年來,由於中-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在AML緩解後治療取得明顯效果,因此部分學者嘗試應用大劑量(HiDAC)進行誘導緩解治療.部分研究提示在年齡<50歲的AML病例可取得近90%的CR率,而且與常規劑量比較,能進一步延長患者的DFS(表8).因此目前美國腫瘤協作網(NCCN)推薦HiDAC作為AML誘導緩解的方案之一.

2.緩解後治療

誘導治療達到CR後,大劑量鞏固和強化治療在AML的後續治療中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AML的持續緩解時間,患者生存率及復發的時間.目前主張緩解後治療應該是強烈的鞏固治療,這些方案的強度至少與誘導緩解治療方案相同.應用這樣的方法,中位CR期達18~24個月,20%~45%達CR的患者無病生存期達15年,主要方法如下.

(1)定期強化治療3年方案:阿糖胞苷(Ara-C),100mg/m2十硫鳥嘌呤(6-TG)100mg/m2,12h重復一次至骨髓抑制,每個月重復.一個治療療程約10天,12~18個月後7天.適用於各年齡段患者,長期DFS預期>10%~20%.

(2)短程大劑量鞏固化療方案:阿糖胞苷(Ara-C),2~3g/m2靜脈註射3h;12h重復一次;第1、3、5天;每28~35天重復或根據外周血計數恢復程度調整.5年DFS預期44%;治療相關死亡5%;適用<45歲AML;45~60歲神經毒性大(12%);>60歲療效差且副作用大.目前以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為基礎,加或不加用其他藥物(常規劑量),如柔紅黴素(DNR)、伊達比星(去甲氧柔紅黴素)、依托泊苷(VP-16)、米托恩醌等.

3.造血幹細胞移植

(1)異體骨髓和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BMT或Allo-HSCT):Allo-BMT或Allo-HSCT是目前惟一能根治白血病的方法.臨床實踐已經表明,應用Allo-BMT/Allo-HSCT治療AML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復發,長期DFS在40%~55%.與療效關系密切的因素是病例和供者的選擇和骨髓移植的時機.國外多組單中心研究表明,同胞供者HLA相合的移植,第一次完全緩解期進行,長期DFS(以下簡稱DFS)達45%~70%;復發早期(ER,earlyrelapse)或第二次完全緩解期進行,DFS20%~35%;難治/復發病例DFS10%~15%;誘導緩解治療無效病例行移植,DFS21%~43%.關於移植治療和化療的前瞻性研究提示,Allo-HSCT治療的優勢在於減少復發,提高DFS(表9).鑒於AML(APL除外)迄今復發率甚高,即使已規劃3~5年DFS仍隻有20%左右,因此對這些患者,在獲得CR1後,隻要年齡及其他條件許可,原則上應盡可能爭取進行HSCT治療.

(2)自體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Auto-BMT/Auto-HSCT):Auto-HSCT適用於多數AML病例(<60歲),且移植相關並發癥和死亡率低,長期生存可達到35%~50%.但Auto-HSCT缺乏GVL效應,主要的缺陷是復發率高.

Zittourn總結瞭1986~1993年由歐洲59個研究中心參加的隨機對照研究,共941例AML病人.平均隨訪時間40個月.其中完全緩解623例(CR率66%),576例接受瞭一療程的強化治療.168例接受Allo-BMT治療,254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128例接受ABMT,126例接受第二療程強化療.可評價病例中Allo-BMTl44例,ABMT95例,化療104例.結果發現,3組病例生存期無顯著差異:Allo-BMT組4年總生存(OS)59%,化療組46%,ABMT組56%(P=0.43).復發率比較化療組(57.1%)高於ABMT組(40.6%)和Allo-BMT組(24.4%),而治療相關死亡率則Allo-BMT(17.3%)高於ABMT(9.4%)和化療組(7.1%).無病生存率化療組30%,ABMT組48%,Allo-BMT組55%(P=O.04).自體骨髓移植凈化一直是自體骨髓移植治療的研究重點之一.

LinkerCA等報告瞭應用四氫過氧環磷酰胺(4-HC,100mg/ml)處理自體骨髓細胞治療的長期隨訪結果.第一次完全緩解期AML共50例,預處理方案為白消安(busulfan)16mg/kg+依托泊苷(足葉乙甙)60mg/kg.隨訪時間平均6.8年(最少4.5年).結果治療相關死亡2例,復發13例,DFS70%,復發率27%,總生存率為72%.這是目前隨訪時間最長和療效最佳的一組報告,而其他的一些研究卻未能表明體外凈化處理移植的優越性.主要因素在於不同的研究組在病例選擇,凈化藥物等多方面有較大差異,而凈化體系效率缺乏標準化的檢測手段,因此目前凈化效應仍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4.特殊類型的治療

M2b誘導分化治療:AML-M2b患者90%伴t(8;21)特異性染色體改變,形成AML-ETO融合基因.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進行瞭大量的實驗研究,以探討M2b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研制新的誘導分化劑.苯丁酸鈉對許多腫瘤細胞如HL-60(人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EL(小鼠紅白血病)有抑制增殖、促進分化作用.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一組研究者發現維A酸(ATRA)與苯丁酸鈉使用有協同作用,故認為苯丁酸鈉可能有應用前途.目前M2b的誘導分化療法尚處於實驗階段,臨床療效尚待肯定.

5.難治及耐藥AML的治療

按目前AML治療水平,仍有10%~30%的患者對一線標準誘導方案無效,40%~80%已經獲得CR的患者最終還要復發.

難治(refractory)和復發(relapsed)AML對再治療的耐藥程度和治療反應是各不相同的,並取決於疾病本身的異質性、復發的性質、時機和次數,尤其是初次緩解(CR1)期的長短.凡一線方案充分治療無效,CR後6個月內復發,或復發後經再治療不能達到二次緩解(CR2)的患者屬於高度耐藥的AML.文獻報道CR1<1年和≥2年的初次復發者,使用原標準方案再誘導的CR2率分別為30%~50%和50%~60%,其中CR1≥2年者,3年DFS可達20%~25%;反之,CR1<1年者的CR2率僅10%~30%,3年DFS為0%.為區分高度耐藥的難治病例與一般復發病例,使不同作者報道的治療結果具有可比性,各國學者討論瞭難治性AML的各種判斷標準,其中德國AMLEG協作組提出的四項標準最為通用,即:

①標準方案誘導化療2療程不緩解;

②CR1後6個月內復發;

③CR16個月後復發,且原誘導方案再治療無效;

④二次和多次復發.需要說明,因誘導化療劑量不足導致治療無效者,可能對標準劑量方案依然敏感,並能獲得緩解,這類病例並不屬於難治性AML.

為克服臨床耐藥,難治和復發AML的治療選擇是:

①使用與一線治療無交叉耐藥的其他藥物組成的新方案;

②使用HD、ID阿糖胞苷(AraC);

③應用耐藥逆轉劑;

④采取造血幹細胞移植.

HD、ID阿糖胞苷(Ara-C)為主的各種聯合方案是難治和復發AML最常用的挽救治療方案.通常與HD、ID阿糖胞苷(Ara-C)聯合使用的藥物有米托蒽醌(MTZ)、伊達比星(ida)、依托泊苷(VP-l6)、安吖啶(m-AMSA)和門冬酰胺酶等,報道CR率30%~70%,但中位DFS一般≤6個月,3年生存率僅7%.米托蒽醌(MTZ)+HD、ID阿糖胞苷(Ara-C)依托泊苷(VP16)是近年探索較多療效相對較好的難治、復發AML治療方案,報道CR率大都在50%以上,對CR1<6個月的早期復發者也有較高療效.Amadori、Paciucci和Spadea等認為阿糖胞苷(Ara-C)與米托蒽醌(MTZ)有時間依賴性協同作用[用藥順序應是先給VP-16,繼之為阿糖胞苷(Ara-C),最後用米托蒽醌(MTZ)].伊達比星(Ida)+HD阿糖胞苷(AraC)獲得的CR2率可能較高,但CR2期似並不更長.氟達拉濱是腺苷類藥物,與阿糖胞苷(Ara-C)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細胞內阿糖胞苷(Ara-C)活性成分Ara-CTP的濃度.而G-CSF可增加靜止期細胞對細胞毒藥物的敏感性.一些作者采用FLAG方案[氟達拉濱25~30mg/m2×5天,阿糖胞苷(Ara-C)2g/m2×5天,G-CSF5μg/kg與化療同時起用直至中性粒細胞恢復],使難治、復發AML的CR率達50%~75%,CR和生存期分別為9.9和13個月,是近年報道療效較好的方案之一.FLAG再加蒽環類能否進而改善療效也在觀察中.鑒於HD阿糖胞苷(AraC)(3g/m2×12天)有嚴重CNS、肝臟、骨髓抑制等毒性,老年患者耐受更差,有主張改用ID阿糖胞苷(AraC)[(0.5~2)g/m2×(6~8)次],認為可降低治療相關死亡率,而總療效(CR率和生存率)沒有差別.

難治和復發AML的非HD阿糖胞苷(AraC)治療方案有兩類:一類是標準劑量阿糖胞苷(AraC)米托蒽醌(MTZ)±依托泊苷(VP-16)、安吖啶(m-AMSA)或伊達比星(Ida)等;另一類不含阿糖胞苷(AraC),如依托泊苷(VP-16)聯合米托蒽醌(MTZ)、安吖啶(m-AMSA)、阿柔比星(阿克拉黴素)或阿紮胞苷(5-azacytidine)等.兩者CR率大都≤50%,緩解期更短.Brown等采用HD依托泊苷(VP-16)(總量1.8~4.2g/m2)加環磷酰胺HD(CTX)[50mg/kg×(3~4)天],難治AML獲CR率42%,其中曾用HD阿糖胞苷(AraC)治療證明耐藥的病例,CR率也達30%,但主要毒性有黏膜炎,肝損害和出血性膀胱炎、且17%的患者死於骨髓抑制期合並嚴重感染.其他治療還有卡鉑、2-氯脫氧腺苷(2-chlorodeoxyadenosine,2-CdA)等.

影響復發患者療效的因素除CR1期長短外,還有一線誘導和緩解後治療強度.通常接受過強烈初次誘導及緩解後治療的復發者對再治療的反應將明顯下降;緩解後於治療中復發比完成並停止治療後復發療效更差;二次及多次復發不僅再緩解少見,緩解期也一次比一次縮短,最終難免死亡.影響復發患者療效的其他不良因素尚有高齡(>50歲)、高白細胞數(>25×109/L)、白血病發病前有MDS等前驅血液病史,血清膽紅素和堿性磷酸酶升高,以及某些高危細胞遺傳學異常等.

由於難治和復發AML單用化療的遠期效果都很差,一般主張對年齡<55歲,有合適供者的原發難治患者和CR1<1~2年的復發病例采用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IBMTR)比較復發AML在CR2後使用Allo-BMT和繼續單純化療的3年LFS,年齡<30歲,CR1≥1年的患者分別為41%和17%,年齡>30歲,CR1<1年的患者分別為18%和7%,顯然Allo-BMT的療效要明顯優於單用化療.

6.其他正在探索的新方法

實驗證明拓撲異構酶工抑制劑拓撲替康可特異性與DNA單鏈斷端上的拓撲異構酶Ⅰ結合,阻止拓撲異構酶Ⅰ對單鏈斷端的修復,致DNA雙鏈結構破壞,導致細胞死亡,因而具有抗腫瘤活性.Ⅰ期臨床試驗顯示部分難治、復發AML單用拓撲替康可獲CR,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和黏膜炎.拓撲替康(1~7mg/m2連續5天靜脈輸註)與含阿糖胞苷(AraC)標準方案及拓撲異構酶Ⅱ抑制劑聯合,可能有增強抗白血病的作用,拓撲替康與環磷酰胺(CTX)、阿糖胞苷(AraC)、依托泊苷(VP-16)的聯合治療也在探索中.

MDR1基因過度擴增致細胞膜上P糖蛋白(P-gp)高表達是白血病細胞多藥耐藥(MDR)的主要機制,也是導致AML化療失敗或早期復發的重要因素.某些非細胞毒藥物如環孢素A、環孢素D類似物PSC833有抑制MDRl/P-gp表達,延緩肝臟對葸環類和依托泊苷(VP-l6)的代謝、清除,維持體內化療藥有效濃度的作用,因此聯合使用環孢素(CsA)和化療有助改善這類病例的療效.List等報道環孢素(CsA)聯合柔紅黴素(DNR)+HD阿糖胞苷(ARAC)治療原發難治和CR1<1年的復發AML,CR率67%.PSC833無免疫抑制作用及腎毒性,而對MDR1/P-gP的抑制效應比環孢素(CsA)強10倍,目前其療效正在臨床評價中,但有關環孢素(CsA)和PSC833的確切療效機制仍待進一步闡明.

單克隆抗體(MoAb)治療白血病近年獲相當進展.由於>90%的AML表達CD33,而正常造血幹細胞不表達,因此CD33是AML治療較理想的靶抗原.抗CD33和抗CD45MoAb還適於攜帶毒素、藥物或放射性核素,以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白血病細胞.目前研究較多的有HuMl95(未結合的抗CD33MoAb)、CMA676(抗CD33MoAb與抗腫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的交聯物)和131碘(131I),90釔(90Y),213鉍(213Bi)標記的抗CD33、抗CD45MoAb(如131I-HuMl95、213Bi-HuMl95、131I-抗CD45)等,臨床使用這些MoAb治療難治和復發AML,部分病例可獲CR,或見骨髓幼稚細胞減少,而全身毒性較輕.鑒於有效病例大都治療前骨髓白血病細胞<30%,因此認為MoAb可能對白血病細胞低負荷患者較有效,故還可用於AML鞏固治療後清除體內MRD.MoAb治療AML-M3型的效果更滿意,在ATRA誘導緩解後,應用化療和HuM195(3mg/m2,每周2次),可使本病PML/RARα基因早期轉陰,且轉陰率高,患者的DFS顯見延長.

采用去除T細胞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復發率高,間接證明供者T細胞介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應.1990年Kolb等首先發現供者淋巴細胞輸註(DLI)有抗腫瘤作用.以後Collins等以DLI治療Allo-BMT後復發的各種白血病,報道CML慢性期患者CR率73%,其中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復發者CR率100%,但DLI對Allo-BMT後復發的AML療效較差,CR率僅15%~29%,而有效患者隨後常出現髓外復發,這可能與AML的增殖活性,內源性耐藥和白血病負荷高有關.DLI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發生GVHD和骨髓抑制,是導致感染、死亡的常見原因.有人從小劑量開始,采用劑量遞增,分多次給予DLI(D3T細胞從6×l06/kg漸增至1×108/kg),或采用體外去除細胞毒CD8T細胞,分離CD4T細胞進行DLI,結果可明顯減少GVHD的發生率,減輕GVHD的嚴重程度.

7.療效標準

(1)完全緩解(CR):

①臨床無白血病細胞浸潤所致的癥狀和體征,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

②血象:Hb≥100g/L或≥90g/L(女及兒童),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無白血病細胞.

③骨髓象:原粒細胞Ⅰ+Ⅱ型(原始單粒+幼稚單核細胞或原始淋巴+幼稚淋巴細胞)≤5%,紅細胞及巨核細胞系正常.

M2b型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5%,中性中幼粒細胞比例正常范圍.

M3型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5%.

M4型原粒細胞Ⅰ、Ⅱ型+原始及幼稚單核細胞≤5%.

M5型原單核Ⅰ型+Ⅱ型及幼稚單核細胞≤5%.

M6型原粒細胞Ⅰ型+Ⅱ型,原紅細胞及幼紅細胞比例基本正常.

M7型粒細胞、紅細胞二系正常,原巨核細胞+幼稚巨核細胞基本消失.

ALL:淋巴母細胞+幼稚淋巴細胞≤5%.

(2)部分緩解(PR):骨髓原粒細胞Ⅰ型+Ⅱ型(原單核+幼稚單核細胞或淋巴母細胞+幼稚淋巴細胞)>5%而≤20%;或臨床、血象項中有一項未達完全緩解標準者.

(3)白血病復發有下列三者之一者稱為復發:

①骨髓原粒細胞Ⅰ型+Ⅱ型(原單幼單或原淋巴+幼淋)>5%又≤20%,經過有效抗白血病治療一個療程仍未能達到骨髓象完全緩解者.

②骨髓原粒細胞Ⅰ型+Ⅱ型(原單+幼單或原淋+幼淋)>20%者.

③骨髓外白血病細胞浸潤.

(4)持續完全緩解(CCR):指從治療後完全緩解之日起計算,其間無白血病復發達3~5年以上者.

(5)長期存活:急性白血病自確診之日起,存活時間(包括無病或帶病生存)達5年或5年以上者.

(6)臨床治愈:指停止化學治療5年或DFS達10年者.

說明:凡統計生存率,應包括誘導治療不足一療程者;誘導治療滿一個療程及其以上的病例應歸入療效統計范圍.

(二)預後

某單一因素常不能可靠地判斷預後,應分析患者的全部信息,才能作出較為準確的推測.重要的預後因素如下:

1.年齡

老年(>60歲)及2歲以下的嬰幼兒預後差.經充分治療,15~60歲者5年無病生存率為10%,2~14歲的兒童則為60%.

2.繼發性AML

如由MDS轉化而來,或因其他良、惡性疾病經化、放療後的AML,化療反應差,或雖獲CR,但CR期短.

3.細胞遺傳學

在判斷預後中有重要價值,t(15;17)的APL對ATRA反應好,致DIC已大為減少,CR後繼續強聯合化療,約50%的病人可長期存活.有t(8;21)的M2型,CR率高,但如合並髓外病變,預後則差.inv(16)的M4E0型,CR率也較高,但易並發CNS-L,影響其預後,近經充分的HD-Ara-C治療,預後已有改善.

繼發性白血病常伴5.7號染色體異常,預後不良.3倍體8是AML染色體數量異常的最常見類型,預後差.伴復雜染色體異常的AML預後極差.

4.FAB分型

M0、M5、M6、M7型預後較差;原始細胞伴Auev小體、骨髓嗜酸細胞增多者預後較好.

5.治療後骨髓反應

標準化療方案後1周,至多2周達骨髓增生低下;一療程即獲CR者預後好.

6.免疫表型

AML的免疫表型對預後的影響報告不一,CD34和p170同時陽性者易耐藥而預後不良.AML伴淋巴系免疫表型,尤其僅伴某一系淋巴細胞表型者預後不良.

7.伴高白細胞血癥及髓外病變者預後較差

AML的死亡原因,依次為感染(70%)、出血(15%)、CNS-L(5%)、肝或腎功能衰竭(5%),以及貧血、全身衰弱.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饮食

1、高蛋白:白血病是血細胞發生瞭病理改變所致,這類病人機體內蛋白質的消耗量遠遠大於正常人,隻有補充量多質優的蛋白質,才能維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蛋白質另一功能是構成抗體,具有保護機體免受細菌和病毒的侵害,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所以,白血病患者應攝人高蛋白飲食,特別是多選用一些質量好、消化與吸收率高的植物性蛋白和豆類蛋白質,如、豆腐、豆腐腦、豆腐幹、腐竹、豆漿等.以補充身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2、多進食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臨床資料證明,惡性腫瘤患者中約有70~90%的人體內有不同程度的維生素缺乏.國外醫學研究證明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與水果,能阻止癌細胞生成擴散.攝人大量維生素C,還能增強機體的局部基質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控制和治療癌癥的目的.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油菜、雪裡蕻、西紅柿、小白萊、韭萊、薺萊、山楂、柑桔、鮮棗、獼猴桃、沙棘及檸檬等.這是白血病吃什麼好的最重要的一條.

維生素A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調動機體抗癌的積極性、抵抗致病物侵人機體.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胡蘿卜、南瓜、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萊等.

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的,水溶性的維生素有VitC和B族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有A、D、E、K,水溶性的維生素人體容易吸收也容易從體液裡流失,若不及時補充會造成維生素缺乏癥.脂溶性的維生素,容易儲存在脂肪組織和肝臟,從膽汁緩慢排出體外,所以過量會導致中毒.人體維生素要合理搭配補充,不能多也不能少,適量補充.維生素的缺乏也會使酸性的形成,人體要從植物中去補充所需維生素.

3、多攝入含鐵質豐富的食物:白血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貧血,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鼓勵病人經常食用一些富含鐵的食物,如動豌豆、黑豆、綠色蔬菜、大棗、紅糖、黑木耳、芝麻醬、蛋黃等.

4、少食多餐,容易消化:白血病患者,尤其在治療過程中,消化系統往往會出現諸多反應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癥狀,此時可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體積小、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品,如糕點、巧克力、面包、獼猴桃、鮮蔬汁等.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病人要多攝入堿性食物,以減輕消化道的不適,根據病情對癥調理飲食:病人如有食納不佳、消化不良時,可供給半流質或軟飯,如二米粥、蒸蛋羹、酸奶、豆腐腦、小籠包子等,同時可佐以山楂、蘿卜等消導性食物.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并发症

1.感染

發熱是急性白血病的最常見並發癥,約半數以上的患者以發熱起病,當體溫>38.5℃是常常由感染引起的,其熱型不一且熱度不等,發熱的原因是主要細菌和骨骼疼痛.

2.出血

急性白血病的整個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出血,40%~70%患者起病時就有出血,在未並發DIC時,出血發生率67%~75%,死於出血者占38%~44%,並發DIC者,幾乎全部有出血,其中20%~25%死於DIC,出血部位以皮膚,黏膜最多見,表現為皮膚出血點,淤斑,鼻出血,牙齦滲血,口腔舌面血皰和月經過多等,而且淤斑中央常有硬結,嚴重者可有各種內臟出血,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常可致命,視網膜出血可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蛛網膜下隙出血常引起突然死亡,耳內出血可致眩暈,耳鳴,聽力下降等,急性白血病中以AML-M3和AML-M5出血重,易合並DIC.

3.白血病髓外並發癥

由於白血病細胞可以侵犯各種組織器官,或影響各系統功能,因此可引起多種並發癥,有時這些系統並發癥甚至成為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可見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結節病,胸腔積液,肺纖維化,心包積液,心律失常,高血壓,心臟功能衰竭,急腹癥,門脈高壓,腎功能不全等.

4.血液系統並發癥

見於血小板減少,DIC,血栓形成,溶血性貧血,高白細胞狀態與白細胞淤滯綜合征等.

5.內分泌與代謝並發癥

表現為糖尿病,尿崩癥,電解質紊亂.

6.神經系統並發癥

顱內出血是白血病患者嚴重並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AML多見於M4M5型.

7.皮膚損害

白血病並發皮膚損害較為常見,可分為特異皮膚損害(多與白血病皮膚浸潤有關)和非特異性皮膚損害,特異性皮損表現為紅斑,結節,腫塊,M5,M3型相對較多.

8.骨關節病變

骨關節疼痛是白血病常見的並發癥,其他骨髂並發癥有顱骨缺損,股骨頭壞死.

9.眼部並發癥

網膜出血,視盤水腫是白血病患者常見的表現,其他眼部合並癥有結膜充血,水腫,前房積膿,脈絡膜浸潤,虹膜浸潤,玻璃體混濁,視力減退,眼眶腫塊,眼球突出,急性青光眼等,主要見於M5型.

10.綠色瘤

是AML或CML髓外浸潤的表現,主要由原始或幼稚粒細胞,單核細胞形成有腫瘤,較常見的發生部位為皮膚,眼眶,其他的部位沿有鼻旁竇,骨,胸壁,乳腺,胃腸道,呼吸道或泌尿道,CNS或淋巴結,T(8;21)AML具有髓外浸潤特點,綠色瘤較多見,一般認為有綠色瘤的白血病對治療的效果較差,預後不良.

11.口腔並發癥

(1)牙齦增生:AML中M4,M5亞型常見牙齦增生,白血病性牙齦增生沿唇側

及舌側發展,充血呈海綿狀,質較柔軟,局部可有壞死,出血,化療後牙齦增生可減輕,消失.

(2)口腔黏膜病變:可表現為出血,糜爛,潰瘍,紅斑,血皰等,與白血病

患者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口腔感染,化療對黏膜的損傷有關,口腔黏膜病變的重要性在於它可能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

12.白血病相關性副瘤綜合征

白血病患者並發的某些臨床綜合征與白細胞細胞髓外浸潤無關,稱為白血病相關性副瘤綜合征(paraneplasticsyndromesassociatedwithleukemia),主要的白血病相關性副瘤綜合征有Sweets綜合征,壞疽性膿皮病,關節炎及血管炎綜合征.

臨床上伴有皮損及發熱的AML抗生素治療無效,皮損或血培養未發現病原體,應考慮Sweet`s綜合征,其診斷有賴於皮膚活檢,證明真皮層中性粒細胞浸潤,排除病原體感染,白血病細胞浸潤和血管炎即可確診.

壞疽性膿皮病(pyodermagangraenosum)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潰瘍性皮膚病,50%~80%與全身性疾病有關,近1%的壞疽性膿皮病與血液病有關,AML,CML是最常見類型,伴壞疽性膿皮病的ALL和HCL偶見於報道,壞疽性膿皮病可作為白血病的初診時表現,有些甚至早於白血病的診斷.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阅读全文
为你推荐

    視網膜色素上皮炎

    視網膜色素上皮炎

    視網膜色素上皮炎也稱為Krill's病.特征性的表現為在健康青壯年突發急性、嚴重的視力喪失,眼底檢查可見黃斑區色素上皮的改變.男女發病相當,可單側和雙... [详细]

    2021-12-24 14:31:00 admin

    法洛四聯癥 法洛四聯癥 四聯癥

    法洛四聯癥 法洛四聯癥 四聯癥

    法樂四聯癥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在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中居首位.本病的病理解剖特征有四點:①肺動脈狹窄,②心室間隔缺損,③升主動脈開口向右側... [详细]

    2021-12-25 02:43:00 admin

    膽囊炎

    膽囊炎

    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在腹部外科中其發病率僅次於闌尾炎,本病多見於35~55歲的中年人,女性... [详细]

    2021-12-25 07:18:00 admin

    蜘蛛痣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動脈性痣 動脈性蜘蛛痣

    蜘蛛痣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動脈性痣 動脈性蜘蛛痣

    蜘蛛痣(spidernaevus)也稱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癥(spidertelangiectasia)或動脈性蜘蛛痣(arterialspidernaevus).形態似蜘蛛,痣體旁有放射狀排列的毛細血... [详细]

    2021-12-25 01:10:00 admin

    三房心 Q24.201

    三房心 Q24.201

    三房心系胚胎期原發隔異常發育,形成左心房內有畸形隔膜,使左心房分為副房及真正左心房兩個部分.亦可能系肺靜脈總幹與左心房融合不良,由肺靜脈總幹形成... [详细]

    2021-12-25 11:50:00 admin

    手部屈指肌腱損傷 手部屈指肌腱損傷

    手部屈指肌腱損傷 手部屈指肌腱損傷

    手指的屈指肌腱在發揮手握持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它的解剖結構比較特殊,適應於它的生理功能,因而屈指肌腱的修復有其特殊性.  屈指肌腱有深、淺兩組,起... [详细]

    2021-12-25 04:10:00 admin

    眼瞼緣炎

    眼瞼緣炎

    瞼緣炎是瞼緣皮膚、睫毛毛囊及其腺體的亞急性、慢性炎癥.瞼緣部位富於腺體組織和脂肪性分泌物,易沾染塵垢和病菌致感染.臨床上分三型:鱗屑性、潰瘍性、... [详细]

    2021-12-24 14:14:00 admin

    肛周濕疹

    肛周濕疹

    肛周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非傳染性皮膚病,病變多局限於肛門周圍皮膚,亦偶有蔓延至臀部、會陰及陰蒂,局部可出現紅疹、紅斑、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病程長... [详细]

    2021-12-25 10:45:00 admin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毯層-視網膜變性,是一組以進行性感光細胞及色素上皮功能喪失為共同表現的遺傳性視網膜變性疾病,是一種比較常見... [详细]

    2021-12-24 14:23:00 admin

    心內膜炎 I38.X06

    心內膜炎 I38.X06

    心內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襲心內膜而引起的一種炎癥性疾病,常累及心臟瓣膜,也可累及室間隔缺損處、心內壁內膜或未閉動脈導管、動靜脈瘺等處.... [详细]

    2021-12-25 05:51:00 admin

    陰莖折斷

    陰莖折斷

    所謂陰莖骨折,實際上是陰莖折斷的一種形象化說法而已... [详细]

    2021-12-24 13:42:00 admin

    膽道出血 血膽癥

    膽道出血 血膽癥

    系肝膽疾病、創傷、手術或全身性因素而致的膽道較大量出血.臨床分為外科性、感染性、醫源性和其他原因和膽道出血.這些原因均可導致膽管與伴行血管間的... [详细]

    2021-12-25 11:30:00 admin

    胰島細胞類癌

    胰島細胞類癌

    胰島細胞類癌(Carcinoid)是起源於EC細胞的腫瘤,具有分泌5-羥色胺(5-HT)或5-羥色氨酸(5-HTP)等激素的功能,部分病人在臨床上可出現類癌綜合征(Carcinoid... [详细]

    2021-12-25 05:07:00 admin

    輸卵管結紮術後並發癥

    輸卵管結紮術後並發癥

    輸卵管結紮術具有安全、簡便、長效、痛苦少等優點,而被育齡婦女所接受.但在施術過程中,違反手術操作常規或忽視手術適應證,可造成手術後遺癥,給受術者... [详细]

    2021-12-24 13:03:00 admin

    口腔潰瘍 口瘡 復發性口瘡 口炎瘡 飛滋

    口腔潰瘍 口瘡 復發性口瘡 口炎瘡 飛滋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發疼痛,一... [详细]

    2021-12-24 14:32:00 admin

    睪丸扭轉 N44.X01

    睪丸扭轉 N44.X01

    睪丸通過睪丸系膜與陰囊相連,由睪丸系膜將睪丸固定於陰囊.有的胎兒在發育時會產生一側或兩側睪丸系膜過長,出生後,睪丸與精索的活動度就很大,如果突然... [详细]

    2021-12-24 13:40:00 admin

    高滲性脫水

    高滲性脫水

    高滲性脫水是指水和鈉同時喪失,但缺水多於缺鈉,故血清鈉高於正常范圍,細胞外液呈高滲狀態,當缺水多於缺鈉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详细]

    2021-12-25 14:30:00 admin

    膝關節骨關節炎 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關節炎 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

    又稱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其主要改變是關節軟骨退行性病及繼發性骨質增生.根據... [详细]

    2021-12-25 04:00:00 admin

    氨基酸代謝病

    氨基酸代謝病

    氨基酸代謝病即氨基酸病(aminoacidopathy),或稱為氨基酸尿癥,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酶缺陷,使氨基酸分解代謝阻滯,另一類是氨基酸吸收轉運系統缺陷.在Ros... [详细]

    2021-12-25 14:47:00 admin

    小兒氣管支氣管異物

    小兒氣管支氣管異物

    支氣管異物是臨床常見急癥.異物可存留在喉咽腔、喉腔、氣管和支氣管內,引起聲嘶、呼吸困難等,右支氣管較粗短長,故異物易落入右主支氣管.75%發生於2歲... [详细]

    2021-12-25 14:42:00 admin
关于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