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 R15.X01 肛門失禁治疗
肛門失禁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發病原因來治療,如因腦或脊髓腫瘤引起的肛門失禁,應治療腦或脊髓腫瘤;如因馬尾神經損傷引起的大便失禁,首先應恢復馬尾神經的功能;如肛門括約肌的損傷引起的大便失禁,可經手術修復括約肌或重建括約肌方法來恢復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1.非手術療法
(1)飲食調節:治療肛管直腸的炎癥,使大便成形,避免腹瀉及便秘、消除肛管直腸炎癥刺激的不適感.常用的方法是多吃含纖維素高的及富有營養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肛管直腸有炎癥可對癥服用抗生素.如肛周皮膚有炎癥應經常保持肛周清潔,使其保持幹燥或外用藥塗擦.
(2)肛門括約肌鍛煉:方法是囑患者收縮肛門(提肛),每天提肛500次左右,每次堅持數秒鐘,這樣可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3)刺激肛門括約肌收縮:對神經性肛門失禁者,可采用電刺激療法和針灸療法.電刺激療法是將刺激電極置於外括約肌內,用電刺激肛門括約肌及肛提肌使之產生有規律的收縮,部分肛門失禁患者可以得到改善.針灸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療法,有的患者亦可取得很好的療效,常用穴位是長強、百會、承山等.
2.手術療法
肛門失禁的手術治療主要用於肛管括約肌的損傷及先天性高位肛門閉鎖術後的肛門失禁.
(1)肛管括約肌修補術:適用於外傷所致的肛管括約肌損傷的患者.一般在損傷後3~12個月內修補,如時間過長,括約肌可產生廢用性萎縮.傷後傷口無感染者多在3個月至半年內修補,有感染者在6~12個月內修補.方法:沿瘢痕外側1.5~2.0cm處作一U字形或半環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將括約肌斷端從瘢痕組織中遊離出1~2cm,並保留括約肌斷端的少量瘢痕,便於縫合,剪除多餘的部分.沿內外括約肌間隙將內外括約肌分開,向上分至肛提肌,分離時應防止損傷直腸黏膜.用組織鉗夾住內、外括約肌斷端試拉括約肌的活動度,然後將直徑1.5~2.0cm的軟木塞塞入肛門,再試拉括約肌的緊張度.感覺有一定的張力後,用4號絲線進行對端間斷縫合或重疊縫合內、外括約肌,縫好後取出軟木塞,縫合皮下組織、皮膚.術後禁食1~3天,給予補液,適當應用抗生素,防止過早進食排便污染切口發生感染.術後應保持肛門清潔、換藥.該手術後90%患者能達到大便基本自控.
大便失禁 R15.X01 肛門失禁饮食
改善飲食結構,出院後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含纖維素多的食物,以利於排便通暢.增加膳食中食物纖維的含量,平均每日供應6.8g.食物纖維不會被機體吸收,但可增加糞便的體積,刺激腸蠕動,有助於恢復腸道功能,加強排便的規律性,有效地改善肛門失禁狀況.
大便失禁 R15.X01 肛門失禁并发症
大便失禁易造成多種並發癥,最常見的並發癥是會陰部,骶尾部皮膚炎癥及壓力性潰瘍(壓瘡).大便失禁在老年人,危重病人及癱瘓臥床病人中發生率達46.0﹪~54.4﹪[1].由於糞便的刺激,使會陰部皮膚經常處於潮濕和代謝產物的侵蝕狀態,易發生皮膚紅腫,潰爛,皮膚破潰感染可深及肌層或破潰延伸至陰囊,陰唇,腹股溝等;污染尿道口,陰道口引起逆行感染,不僅加重瞭病人的痛苦,亦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困難,由於會陰經常受到糞水刺激,肛周皮膚可發生糜爛,瘙癢,潰瘍及疼痛等,少數病人為使大便減少而節制飲食,出現消瘦,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