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套疊 兒童腸套疊治疗
(一)治療
隨著醫學的發展,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腸套疊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且少見重癥患兒.
陣發性哭鬧、排果醬樣大便和腹部觸及包塊的患兒要高度懷疑腸套疊的可能.若全身情況良好,可即刻行空氣或液體(鋇劑)灌腸.空氣或液體(鋇劑)灌腸既是診斷也是復位方法.
腹膜炎、腸穿孔、敗血癥、可疑腸壞死等均是灌腸禁忌證.癥狀持續時間越長,灌腸復位的可能性就越小,危險性就越大.
較之鋇劑灌腸,空氣灌腸具有快速安全、操作更簡單、並發癥更少、射線照射時間更短等優點.因能夠準確獲知灌腸壓力大小,故有更高成功率.特別是一旦穿孔,鋇劑灌腸危害嚴重.目前國內已普遍采用空氣灌腸復位法,復位成功率為75%~94%.若首次復位不成功,可在麻醉下再行試灌.
復位成功後,一般需口服炭片,觀察其排出情況,並告之傢長,無論是灌腸還是手術,復位成功後均有復發可能.
腸穿孔是空氣灌腸最危險的並發癥.一旦發生,應立即在劍突與臍連線中點處插入一粗針頭,減張排氣,並行急診手術.
少數腸套疊有自發復位的可能.
手術治療:如果患兒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癥狀,或灌腸復位失敗,需行剖腹探查.術前應予胃腸減壓、靜脈輸液和預防性抗生素應用等.術中須探查是否存在誘發腸套的器質性病變.腸套疊復發率為2%~20%,其中約1/3發生於首次發病當天,大多數則在6個月內復發.復發者往往沒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復發多次.手術復位或行腸切除者較少復發.與首次發病者比較,無手術治療史的復發腸套疊,灌腸復位成功率幾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復發病人通常就診較早,癥狀較輕,僅表現為不適和煩躁.需要註意的是,復發腸套疊應考慮存在腸道病變可能.胸腹部手術術後均有繼發腸套疊可能.患兒術後出現腸梗阻表現時,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絞窄性腸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術前明確腸套疊診斷.大多術後腸套疊發生於術後1個月內,平均10天左右.造影檢查有助於診斷,可表現為小腸梗阻.術後腸套疊多為回回型,需手術復位,但無需腸切除.
(二)預後
嬰幼兒原發性回結型腸套疊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應用灌腸復位均可治愈.如病程超過1~2天尤其是已有嚴重脫水、中毒或休克等癥狀,多需手術復位或腸切除,其病死率顯著提高,達2%~5%.
小兒腸套疊 兒童腸套疊饮食
和正常小兒喂養一樣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種、習慣以後再增添"的原則,特別要註意保持大便習慣及性狀良好,如出現便秘、腹瀉、腹痛、腹脹、嘔吐應及時就醫.
小兒腸套疊 兒童腸套疊并发症
可並發脫水,甚至休克,腹膜炎征象,兒童可並發於腫瘤,息肉,梅克爾憩室,蛔蟲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