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 甲真菌病
灰指甲 甲真菌病百科
灰指甲(甲癬)是皮膚癬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變,是一種發生於指(趾)甲及甲下的真菌病.真菌感染導致指甲結構改變,顏色改變,並且相互傳染的一種真菌性皮膚病,導致指甲變形,增厚,容易脫落,分離,常有一個導致多個指甲被傳染.
灰指甲 甲真菌病
灰指甲 甲真菌病病因
周圍神經性疾病(10%):
健康的甲不易受感染,甲感染真菌的趨向可能與遺傳,糖尿並局部動靜脈循環和淋巴回流障礙,周圍神經性疾病等因素有關,在潮濕環境作業及經常受外傷的指趾甲容易被真菌感染,趾甲真菌病大多由足癬直接傳播,指甲真菌病則可能從手癬傳播或由經常抓足而感染,甲真菌病在足趾比手指更多見,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黴菌,皮膚癬菌最常見為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同一甲可感染兩種癬菌,兩種皮膚癬菌加一種酵母菌(包括馬拉色菌)或皮膚癬菌加酵母菌和黴菌等.
病菌(25):
甲癬常由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毛癬菌等引起,其他如許蘭氏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玫瑰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都可引起甲癬,真菌性白甲常由石膏樣毛癬菌引起,偶爾也可以由頭孢子菌,鐮刀菌及土色曲黴等引起.
真菌(35%):
甲真菌病多由其他絲狀真菌,酵母樣菌及酵母菌等引起,大多見於營養不良的指(趾)甲,現已肯定白念珠菌及短帚黴菌可致甲真菌病,近年來,發現擬平滑念珠菌等也常可致甲真菌病.
灰指甲 甲真菌病
灰指甲 甲真菌病症状
臨床特點
1.甲癬最常見的致病菌為紅色毛癬菌.
2.甲癬有兩種類型,一種表現為白甲,常先從甲根開始,甲板表面出現小白點,逐漸擴大,致甲板變軟下陷.
3.另一種損害先從甲遊離緣和側壁開始,使甲板出現小凹陷或甲橫溝,逐漸發展至甲板變脆,易碎,增厚,呈內褐色,甲下碎屑堆積常易使甲變空,翹起與甲床分離,甲板表面凹凸不平,粗糙無光澤.
4.甲真菌病的甲板常表現為不平,呈黑色,甲板常有輕度萎縮,而不增厚,常伴甲溝炎.
分類
1、近端甲下型灰指甲:較少見,多數繼發於甲溝炎,先是甲板靠近甲皺裂處(即甲板的近心端)發白,爾後漸漸擴大成斑,最終局部甲板缺失,擴至全甲,此型僅紅色毛癬菌和玫瑰色毛癬菌所致.
2、遠側端甲下型灰指甲:初表現為甲的遠端(側緣)甲板面出現不規則的小片白斑,隨後變成無光澤的灰斑,並逐漸變為黃棕色直至黑色,不久甲板變質,甲下角質碎屑堆積,甲床增厚,最後甲板變萎縮,偶有出血,此型常由紅色,石膏樣或絮狀表皮癬菌引起.
3、白色表淺型灰指甲:常見於指趾甲,表現為甲板表面有白點或白色1毫米直徑大小的斑片,病甲呈脆性而刮落,此型僅由石膏樣毛癬菌或黴樣菌,鐮刀菌及曲菌所致.
4、全甲營養不良型灰指甲:這並不多見,常為以上各型最終發展的結果,表現為全甲失去光澤,變質,增厚或碎裂,脫落後留下異常增厚的甲床.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性甲型(或真性念珠菌甲癬)灰指甲:表現為全甲變質,膨起,松脆,表面疣狀,凹凸不平.
6、慢性甲溝炎型灰指甲:表現為外側甲皺襞及近端甲皺,表皮護膜變質或變棕色,最重要的特點是有甲溝炎存在,甲周皺襞腫脹而沒有甲下角化過度,可有少量滲液但從不出膿,此型亦多由念珠菌引起.
7、真菌性甲型灰指甲:表現為腳氣濃重(俗稱“香港腳")趾溝腐爛,水疹.
灰指甲 甲真菌病
灰指甲 甲真菌病检查
取甲表面、甲下碎屑、甲組織進行真菌鏡檢常可發現真菌菌絲和孢子,可以協助診斷,但不能確定致病菌種;將上述組織置於培養基進行培養,經過2-4周,可分離出致病真菌,這樣有利於制定治療方案.病理檢查發現菌絲和孢子時可確診,為診斷甲真菌病的金標準,註意病理檢查時同時做真菌培養.
灰指甲 甲真菌病预防
1.防止受到傳染:避免用公用鞋襪、毛巾及其他潔具;不在公共遊泳池、浴室、桑拿、健身房等地赤足行走.
2.改善個人衛生:保持皮膚幹爽,夏季可使用爽身粉;勤換衣褲、襪子;避免穿著不透氣、不吸汗、過緊的鞋襪、衣服等,使汗水可以及時蒸發;盡量減少在過熱或過潮濕的環境下工作;及時治療已患有的皮膚癬病,以避免向身體其他部位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