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癧是指民間俗稱的“癧子頸”或“老鼠瘡”,中醫稱之為“瘰癧”,西醫稱它為頸淋巴結結核.“瘰癧”之名始見於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篇:“寒... [详细]
熱是指發病按時而至,如潮水按時來潮一樣,故稱為潮熱.多為午後潮熱,系陰虛、濕熱、胃腸實熱而引起.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 [详细]
肺熱咳嗽是由於風熱邪毒犯肺,或風寒化熱,邪熱蘊肺,肺受熱毒所灼,失於宣降清肅,痰熱內部導致肺內鬱熱、肺氣失宣出現以咳嗽為主的一種癥候,常在肺熱感冒... [详细]
帶下病是指帶下綿綿不斷,量多腥臭,色澤異常,並伴有全身癥狀者,稱"帶下病“,帶下病癥見從陰道流出白色液體,或經血漏下挾有白色液體,淋瀝不斷,質稀如水... [详细]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幹燥的癥狀,如鼻咽幹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偏於... [详细]
苦夏就是指在進入夏季後由於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並伴有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身體乏力、疲倦、... [详细]
傷風是由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常見外感熱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兩季為多見.臨床以頭痛、鼻塞、噴嚏、流涕、咽癢咳嗽、發熱惡寒等為主要證候特點.... [详细]
肝陽上亢,病證名.又稱肝陽上逆,肝陽偏旺.為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所致的病證.既有肝陰不足的癥狀,又有肝陽上亢的表現,但以肝陽上亢表現為主,是本虛標實證.... [详细]
肺氣虛,病證名.又稱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癥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 [详细]
幹嘔的基本征候特征為欲吐而嘔,無物(或僅嘔出少量涎沫)而有聲.多由胃失和降,氣逆上沖引起的.臨床應分寒熱虛實辨治,而以和胃降逆為要.... [详细]
噦是指呃逆之古稱.《靈樞·雜病》:“噦,以草刺鼻,嚏而已."《證治準繩·雜病》:“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 幹嘔.《此事難知》:“噦屬少陽,無物... [详细]
胎毒是產後急性過敏重癥的俗稱,主要反映為各種皮膚變態反應,例如潯麻疹、泡疹等,這種反映通常出現在有過敏體質或有過敏史的產後媽媽們身上.古人認為其... [详细]
花柳病即性病,目前稱之為性傳播疫病,古人認為這是尋“花"問“柳"之病,自然和嫖妓、亂交有很大關系.所謂“四肢酸痛,上攻頭面",其現象類似梅毒.所謂... [详细]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腭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 [详细]
黃水瘡是指滴膿瘡、天皰瘡,是一種發於皮膚、有傳染性的化膿性皮膚病.膿窩瘡常因虱病、疥瘡、濕疹、蟲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膿皰壁較厚,破後凹陷成窩,結... [详细]
重瞳就是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在上古神話裡記載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聖人,但實際上經過現代醫學解釋,這種情況屬於瞳孔發生瞭粘連畸變,從O形變成∞形,... [详细]
陰虛火旺是指臟腑陰分虧虛,失於滋養,虛熱內生的表現.心、肝、肺、脾、腎均可出現此種情況.臨床以腎陰虛較為常見,癥狀包括潮熱盜汗、心煩、失眠,或男子... [详细]
梅核氣是指咽喉中有異常感覺,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的病癥.如梅核塞於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時止為特征的咽喉疾病.相當於西醫的咽部神經官能癥,或... [详细]
過多的體液在組織間隙或體腔中積聚稱為水腫(edema).正常體腔中隻有少量液體,若體腔中體液積聚則稱為積水(hydrops),如腹腔積水(腹水)、胸腔積水(胸水)... [详细]
陰道經常有氣排出,狀如放屁,自己無法控制,嚴重時簌簌有聲,連續不斷,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陰吹".祖國醫學所說的陰吹之疾,多指陰道壁和盆底組織松弛及一... [详细]
2021-12-25 15:23:00
2021-12-25 15:22:00
2021-12-25 07:03:00
2021-12-25 06:59:00
2021-12-25 04:59:00
2021-12-24 15:29:00
2021-12-25 0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