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百科
黑熱病(Kala--azar)又稱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經白蛉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長期不規則發熱、進行性脾腫、消瘦、貧血、白細胞減少及血漿球蛋白增高為特征.過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註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病因
黑熱病原蟲感染(80%)
杜氏利什曼原蟲病屬人獸共患疾病.除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外,也可在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傳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註入,即可引起感染.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症状
細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結腫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腫大最為常見,出現率在95%以上,後期則因網狀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變硬,患者血漿內清蛋白量減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現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都減少,這是由於脾功能亢進,血細胞在脾內遭到大量破壞所致,此外,免疫溶血也是產生貧血的重要原因,皮膚型黑熱病:皮膚損害與內臟同時並發者,占58.0%;一部分病人(32.3%)發生在內臟病消失多年之後;還有少數(9.7%)既無內臟感染,又無黑熱病病史的原發病人,皮膚損傷除少數為褪色型外,多數為結節型,結節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腫,或呈暗色丘疹狀,常見於面部及頸部,在結節內可查到無鞭毛體,淋巴結型黑熱病:此型患者的特征是無黑熱病病史,局部淋巴結腫大,大小不一,位較表淺,無壓痛,無紅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結活檢可在類上皮細胞內查見無鞭毛體.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检查
一、檢查
檢出病原體即可確診.應註意與播散型組織胞漿菌病鑒別,該病是一種經呼吸道傳播的,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的真菌.患者有長期發燒、肝脾腫大血細胞減少等癥狀.其子孢子直徑2-4μm,卵圓形多累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骨髓塗片所見病原體與利什曼原蟲相似,但無動基體.
1、穿刺檢查
1)塗片法:以骨髓穿刺塗片法最為常見.以髂骨穿刺簡便安全,原蟲檢出率為80%-90%.淋巴結穿刺多選腫大的淋巴結,如腹股溝、肱骨上滑車、頸淋巴結等.檢出率約在46%-87%.也可用作淋巴結活檢.脾臟穿刺檢出率較高達90.6%-99.3%.但不安全,一般少用或不用.
2)培養法:用無菌方法將上述穿刺物接種於NNN培養基,置20℃-25℃溫箱內.約1周後,在培養物中若查見運動活潑的前鞭毛體,即判為陽性結果.此法較塗片更為敏感.但需較長時間,用Schneider氏培養基,效果更好.3天即可出現前鞭毛體.培養中應嚴格無菌操作.
3)動物接種法:把穿刺物接種於易感動物(如金地鼠,BALB/c小鼠等),1-2個月後取肝、脾作印片塗片,瑞氏染液染色鏡檢.
二、皮膚活組織檢查:在皮膚結節處用消毒針頭刺破皮膚,取少許組織液或用手術刀,刮取少許組織做塗片,染色鏡檢.
二、鑒別
黑熱病應與瘧疾、佈魯氏桿菌病、結核病、傷寒、白血癥、惡性組織細胞病、何傑金病、慢性血吸蟲病及其它病因所致肝硬化、惡急性細菌性心骨膜炎等疾患相鑒別.
黑熱病 Kala-azar 內臟利什曼病预防
主要預防措施是治療患者和捕殺病犬.同時在白蛉活動季節噴灑DDV,敵百蟲等藥物以殺滅白蛉、防止其滋生.
(1)在疫區白蛉季節來臨之前,普查普治所有患者,並對患者定期追訪一年,力求根治.
(2)在黑熱病及犬內臟利什曼病皆存在的地區,尤其是在山丘地區,僅治療病人難以保證黑熱病的根除,必須對犬類定期登記檢查,發現病犬應撲殺掩埋.
(3)疫區每年5-9月白蛉活動季節,要在住室、圈廁等附采取滅蛉措施.
(4)流行季節搞好住室衛生,保持通風透光和地面幹燥,防止成齡躲藏和幼齡孽生,野外工作人員裸露部分塗擦驅避劑,夜間睡眠可用細紗蚊帳防止白蛉叮咬,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