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治疗
1.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藥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癥狀及促進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癥,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2.藥物治療
選擇治療藥物時主要註意以下幾點:1)關節炎的種類、癥狀的特點;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並用其他藥物、是否妊娠;3)藥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藥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3.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凈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癥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4.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並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適應癥.已經確診的關節炎,但個別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並給予腔內註射藥物.關節腔註射常使用的藥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濕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內註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註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註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註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藥物滲出引起局部腫脹.
關節滑膜切除術適用於臨床、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藥物治療半年無明顯好轉時.術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準備及術前藥物治療準備.關節矯形、關節置換用於具有關節畸形、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關節融合術可人為引起關節骨性強直以減輕疼痛,終止病變,或提供關節穩定.
綜上所述,關節炎的病因不一,治療亦不同.對不同的關節炎予以正確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予以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病因,其預後各異.
關節炎饮食
不同類型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原則不同.目前無確鑿的證據證實營養缺乏與關節炎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常由於全身的炎癥反應,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其他感染性關節炎也可由於急性期炎癥導致機體消耗,不利於關節炎的恢復.上述患者應盡可能補足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必要時給予胃腸營養,改善機體的抗病能力.與上述情況相反,骨關節炎及痛風患者多存在體重超重,尤其是痛風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紊亂,過高的血尿酸水平誘發及加重關節炎.因此,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控制飲食、適當減輕體重,減輕關節負擔.建議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者減少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水產品的攝入,多進食堿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卜及瓜類,嚴格限制飲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無證據證實紅酒可誘發痛風,相反,飲適量紅酒可能有利於降尿酸,而飲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於降尿酸.
關節炎并发症
骨關節炎並發肢體關節活動障礙,嚴重時會產生肢體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最後出現關節病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