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治疗
一、西醫:
1、臨床類型治療治療依臨床類型而不同,腸炎型給抗菌藥3~5日即可,而腸外侵襲的傷寒型、病原治療首選氯黴素,每日2550mg/kg體重,分次服用,療程至少2周.也可用至體溫正常後停藥5-7d,再以全量或半量應用5-7d,總療程不得少於2周.有效者用藥後數小時細菌從血液中清除,毒血癥在2-3d內改善,隨後體溫逐漸下降,平均退熱時間約100h.該藥對減少復發和帶菌狀態無幫助.用藥期間應註意氯黴素的副作用.氨芐西林每日60-100mg/kg,或復方磺胺甲惡唑(復方SMZ-TMP)可作氯黴素的替代藥,療程也應在2周以上,效果稍差於氯黴素.多元耐藥株可選用喹諾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氟哌酸)每日成人1.2-1.6g或氧氟沙星(氟嗪酸)每日成人600mg;兒童不宜采用.該類藥物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而達到殺菌作用,口服吸收好,體內分佈廣,易滲入各組織.副作用輕微,偶有頭昏、皮疹或納呆等.利福平、磷黴素、氨基糖甙類及第三代頭孢菌素等也可選用,但均不作為首選藥物.敗血癥型則需按10~14日長療程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按腸道傳染病隔離,註意水、電解質平衡.高熱者可物理降溫.為防止胃腸道穿孔,飲食宜營養豐富,避免多渣脹氣的食物,便秘時可低壓灌腸.重癥患者可輸少量鮮血.腸出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禁食或進流質,註意維持血容量.腸穿孔者應減少腸蠕動,放置胃腸減壓,抗菌治療除針對傷寒菌外尚須兼顧腸道細菌及厭氧菌;註意抗休克及全身支持治療,有條件者也可采用手術治療,以簡單的縫合、引流為主.
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等嚴重毒血癥者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同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2-3d.合並血吸蟲病者可用吡喹酮治療.
帶菌者不宜做接觸熟食的工作.可用喹諾酮類或氨芐西林治療,療程4-6周.合並膽囊病變者可考慮膽囊切除術.
2、病原治療:選用適當抗菌素.
(1)對非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黴素,復方新諾明、丁胺卡那黴素、氨芐青黴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2)對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氨芐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氟啶酸或氟秦酸、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3)對妊娠合並傷寒,小兒傷寒,血象低,肝、腎功能不良者,可選用:氨辯青黴素、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4)對傷寒並發腸出血或腸穿孔者,應聯用抗生素,加強對癥支援等綜合治療.
(5)對慢性帶菌者:應選用有效抗菌藥聯用,藥量足、療程長,有並存癥者應用特需藥物進行治療.
2、並發癥治療:腸出血治療:加強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輸鮮血,止血無效可考慮手術;腸穿孔治療:加強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減壓、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
3、對癥支持治療:指高熱、毒血癥狀嚴重、腹脹、腹瀉、便秘的治療.
二、中醫:
一、中藥治療:根據病情發展按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1、驗方:
1、傷寒勞復(身熱,尿赤如血色).用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殼),加蜜半兩拌勻,炒至微焦,研細,再加豬膽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薑二片、烏梅一個,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後,去渣留尿,加溫,飯後將藥丸送下.
2、傷寒勞復(按:指傷寒病後,身體未復原而***,引起舊病復發).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開,去渣,再煮開二次,溫服,得汗即愈,無汗可再服一劑.
3、傷寒發狂,胡言亂語.用鐵粉二兩、龍膽草一兩,共研細,磨刀水調服.每服大人一錢,小兒五分.又方:用蚯蚓泥,涼水調服.又方:吞生雞蛋一枚,有效(癥見熱極煩躁).
4、傷寒無汗.用代赭石、幹薑,等分為末,熱醋調勻搽在兩手心上,然後緊握雙拳夾在大腿間.蓋被靜臥,汗出病愈.
5、傷寒尿澀,小腹脹滿.用石燕研細,蔥白湯調服半錢.以消脹為度.
6、傷寒咳逆.用雄黃一錢、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熱嗅其氣.
7、治傷寒頭痛.用連須蔥白半斤、生薑二兩,水煮,溫服.
8、傷寒搐搦(汗出不止,手足抽筋).用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共研為末,滴酒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捏扁,放足心下,外以蔥白包住,紮好,在熱水中浸腳,浸至膝部最好.水冷須換熱.以遍身出汗為度.每隔三天,照此方治療一次.
傷寒與副傷寒饮食
一、飲食:
一、副傷寒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1)山楂桔皮飲:
鮮山楂500克,桔皮、青皮、砂仁、石榴、烏梅各10克,白糖適量.山楂洗凈煮熟去核,碾成泥狀,各種藥物加糖後放入1000毫升水中煮30分鐘,濾汁去渣.每日2次,代茶飲.
可理氣舒肝,扶脾止瀉.適用於肝鬱氣滯型傷寒.
(2)烏梅蜜膏:
烏梅500克,蜂蜜1000克.
烏梅先用冷水泡發後去核,加水適量,先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每20分鐘取煎液1次,再加水繼續煮,共取煎汁3次;合並煎液再以小火煎熬至稠膏狀態時,兌入蜂蜜煮沸後停火,冷卻後裝瓶備用.每日2~3次,每次一匙,以沸水沖服,連服8~10天.
用於食欲不佳,健脾止瀉.
(3)石榴皮蜜膏:
鮮石榴皮100克(幹品500克),蜂蜜300克.
將石榴皮洗凈後切碎,加水煮煎,每30分鐘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煎汁2次,合並煎汁以小火煎熬至粘稠時加蜂蜜,至沸停火,冷卻後裝瓶待用每日服1湯匙.每日2次,每次服1湯匙,用沸水沖開後服用.連服7~10天.
可理氣舒肝,適用於脾虛肝鬱型傷寒癥.
(4)烏梅湯:烏梅5-6個,煎濃湯,飯前空腹飲,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5)馬齒莧煎:馬齒莧60~90克(鮮品加倍),扁豆花10~12克,水煎加紅糖,一日分2次服.或馬齒莧燒存性,研細,以糖調服,每次6克服,每日2次.
二、副傷寒吃哪些對身體好?
1、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無渣飲食.飲食應給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
2、傷寒患者剛要痊愈時,飯量會大增,這時要忍耐,以免病又復發,應該少食多餐,且選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進食,如雞蛋拌勻放在碗裡蒸,牛奶、肉湯、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3、以冬瓜燥湯喝,要記住高熱末退時,絕對禁食粥,要待熱度退後三天,始可進粥.
4、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銀耳等.
三、副傷寒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要生吃蔬菜.人們喜生吃的芫荽、薄荷、魚腥草等佐料類蔬菜要消毒或煮熟再吃.
2、不喝生水,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3、流行季節盡量少吃或不吃冷食品,如涼米線、涼卷粉等.
4、忌質地堅硬的食物、渣多和粗纖維多的食物、刺激性食物,如豆芽、芹菜、韭菜、辣椒、胡椒、芥末及烈酒等.,因這類食物進入胃腸道後機械性刺激腸壁,容易誘發出血和穿孔,或刺激胃腸道,會使胃腸黏膜充血,加重病情.
5、忌食產氣多的食物如紅薯、土豆等,因為這類食物會加重腸脹氣,加重病情.
傷寒與副傷寒并发症
一、並發病癥:
1、腸穿孔為最嚴重的並發癥,發生率約1、4%~4%.多見於病程第2~3周,腸穿孔常發生於回腸末段,但亦可見於結腸或其他腸段;穿孔數目大多為1個,少數2~3個也有,報告多達13個者腸穿孔的表現為突然右下腹劇痛伴有惡心嘔吐,冷汗脈細數呼吸促體溫與血壓下降(休克期).經1~2小時後腹痛及其他癥狀暫時緩解,不久體溫又迅速上升並出現腹膜炎征象表現為腹脹持續性腹痛腹壁緊張廣泛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減弱至消,失腹腔內有遊離液體,X線檢查膈下有遊離氣體,白細胞數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腸穿孔的誘因大致與腸出血相同,有的病例並發腸出血的同時發生腸穿孔.
2、腸出血為常見並發癥,發生率約2、4%~15%,多見於病程第2~3周可從大便隱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無癥狀或僅有輕度頭暈脈快;大量出血時熱度驟降脈搏細速,體溫與脈搏曲線呈交叉現象並有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冷汗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有腹瀉者並發腸出血機會較多病程中隨意起床活動飲食中含固體及纖維渣滓較多過量,飲食排便時用力過度以及治療性灌腸等均可為腸出血誘因.
3、中毒性心肌炎發生率3、5%~5%,常見於病程第2~3周,伴有嚴重毒血癥者臨床特征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減弱,心律不齊,電圖顯示P-R間期延長T波改變S-T段偏移等,這些癥狀體征及心電圖改變隨著病情好轉而恢復正常,但有報告傷寒痊愈1年仍遺留,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並曾一度發生阿-斯綜合征.
4、中毒性肝炎發生率約12.8%~60%,常見於病程第1~2周,主要特征為肝腫大可伴有壓痛少數(0.4%~26.6%),出現輕度黃疸轉氨酸活性輕度升高,絮狀反應及濁度試驗,一般正常臨床容易與病毒性肝炎或阿米巴肝炎相混淆,隨著病情好轉肝腫大及肝功能可於2~3周恢復正常,僅個別病例可因深度黃疸並發肝性腦病而危及生命
5、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近年來國外報道的發病數有增加趨勢達12.5%~13.9%,國內亦有零星報道,一般見於病程第1~3周,約半數發生於第1周,主要表現為溶血性貧血和腎功能衰竭,並有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血小板減少及紅細胞碎裂現象,此征的發生與傷寒病情輕重患者紅細胞G-6PD有否缺陷以及氯黴素應用無關,可能由於傷寒桿菌內毒素誘使腎小球微血管內凝血所致.
除上述並發癥外傷寒桿菌所致肺部感染急性膽囊炎溶血性貧血DIC等也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