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妊娠期間,煩悶不安,鬱鬱不樂,或煩躁易怒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子煩證治》:“孕婦時煩名子煩,胎熱乘心知母痊.”註:“孕婦別無他... [详细]
走哺是指上見嘔逆,下見二便不通的病癥,汪必昌《醫階辦證》認為系“由下不通,濁氣上沖而飲食不得入”所致.... [详细]
壯熱又稱高熱.是指發熱較高,熱勢較甚,常不伴惡寒而反惡熱,又稱“但熱不寒”,或“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是裡實熱證的主要癥狀之一,為邪正鬥爭激烈所致,... [详细]
妊娠五六個月後出現腹大異常,胸膈滿悶,甚則遍身俱腫,喘息不得臥者,稱“子滿”.... [详细]
中氣不足是指宗氣不足.即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失職.癥見面色黃而少華,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後腹脹,眩暈,聲低,氣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見胃痛則痛而喜按,... [详细]
振栗是指身體畏寒而顫抖.因虛寒或熱鬱所致.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寒熱發暴,振栗癃閉.”張志聰... [详细]
子懸,指妊娠胸脅脹滿,甚或喘急,煩躁不安者,又稱胎上逼心. 《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迫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亦名子朝... [详细]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癥,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 [详细]
子喑又名妊娠失音.《素問·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暗.” 子喑多因肺腎陰虛等所致.以妊娠晚期出現聲音嘶啞,音濁不揚,甚至不能出聲為主要表現... [详细]
臟寒是指嬰兒百日內,出現手足逆冷、唇面微青、額上汗出、不思乳食、腹痛腸鳴、泄瀉清水、夜啼等癥狀.... [详细]
臟躁是指婦女精神憂鬱,煩躁不寧,無故悲泣,哭笑無常,喜怒無定,呵欠頻作,不能自控者,稱臟躁.若發生於妊娠期,稱“孕悲”;發生在產後,則稱“產後臟躁”.... [详细]
肢萎以四肢末端對稱性感覺與運動障礙,肌肉萎縮,皮肢薄嫩而幹燥,出汗異常等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痿病類疾病.可能與感染熱毒、接觸毒物、飲食失節等有關,經... [详细]
指疔是疔瘡疾患之一.是生在手指上的疔瘡的總稱.以其部位不同,名稱亦異.均由破傷感染或肺腑火毒鬱發所致.各種指疔,一般疼痛較劇,腫勢每可延及手背,若不... [详细]
瘴瘧是指因感受山嵐瘴氣而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有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每日發作或間日發作,煩悶身重、昏沉不語.或狂言譫語.類於惡性瘧疾.... [详细]
蜘蛛咬傷指幾乎所有蜘蛛都有毒.所幸的是大多數蜘蛛的毒牙不是太短就是太脆弱,以致不能穿透人的皮膚.然而,在美國至少有60種蜘蛛可能咬過人.美國很多有... [详细]
婦人下腹結塊,伴有或脹、或痛、或滿、或異常出血者,稱為“癥瘕”.癥者,堅硬不移,痛有定處;瘕者,推之可移,痛無定處.大抵癥屬血病,瘕屬氣病.但氣血密切... [详细]
每逢月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頭痛,經凈後頭痛消失稱為“經行頭痛".頭痛嚴重者伴惡心嘔吐等不適.以育齡期婦女多見,亦可見於更年期尚未絕經者.本病治療後... [详细]
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水濕鬱遏或氣血陰陽虧虛為基本病機,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臨床上多表現為... [详细]
水臌是臌脹類型之一.《內經》謂“按之而不起者,風水也."不通者.拙擬有升麻黃湯,曾用之治愈數人,此升提胞系而使之轉正也.... [详细]
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不用的一類疾患.臨床上以兩足痿軟、不能隨意運動者較多見,故有“痿辟”之稱.現代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 [详细]
2022-04-30 11:48:00
2022-04-30 11:47:00
2021-12-25 12:02:00
2020-12-10 00:00:00
2019-06-26 00:00:00
2018-06-22 00:00:00
2020-12-04 00:00:00